一、总述 《后出师表》是中国古代散文中的杰作,其作者一般认为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。这篇文章不仅是诸葛亮个人文学才华的体现,更是他政治智慧和忠诚精神的集中反映。通过分析文章的主题、结构和语言,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诸葛亮的思想及其历史地位。 二、主题分析 《后出师表》立论于汉贼不两立和敌强我弱的严峻事实,向后主刘禅阐明北伐不仅是为了实现先帝刘备的遗愿,更是为了蜀汉的生死存亡。这一主题贯穿全文,体现了诸葛亮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和责任感。文章开篇即提出“先帝深虑汉、贼不两立,王业不偏安,故托臣以讨贼也”,表明了北伐的必要性和紧迫性。
三、结构分析 全文结构紧凑,逻辑严密,分为几个部分逐步展开论述。诸葛亮自述受命以来的心情和行动,表达了他对国家事业的全身心投入;接着,他分析了当前的局势,指出蜀汉面临的巨大压力;然后,他反驳了朝中大臣对北伐的质疑,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计划;他表达了自己的决心和忠诚,以及对未来的期望。
四、语言特色 文章语言简练而有力,多用典故和比喻,增强了说服力。例如,“受任于败军之际,奉命于危难之间”一句,生动地描绘了诸葛亮所面临的艰难局面;“故五月渡泸,深入不毛,并日而食”则形象地描述了北伐军队的艰苦生活。
五、结论 《后出师表》无疑是诸葛亮的手笔,它不仅展现了诸葛亮的政治远见和军事才能,更反映了他对国家的深厚情感和坚定信念。这篇文章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,对于研究三国历史和诸葛亮本人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。 推荐阅读》
未经允许不得转载:» 《后出师表》是谁写的(《后出师表》是诸葛亮写的。)